【人物专访】协同创新发展,打造湾区品牌 --访“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暨南大学前校长胡军教授

发布时间:2020-05-25 15:29 发布单位:发展规划处新版网站


  《湾区专报》首期“人物专访”栏目邀请到暨南大学“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胡军教授,他为我们详细介绍在服务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研究院的定位、优势、举措和成效,以及他对湾区发展的一些思考与建议。



记者:在学校服务推进大湾区建设方面,请您谈谈“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建设的定位与优势。

 

胡军教授:成立暨南大学“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并把它做大做强,是暨南大学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暨大的重要指示精神、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精心擦亮百年侨校金字招牌的重要举措。研究院建设采取“虚实结合”的方针。“虚”是指采用联盟制的开放式、协作式、一体化的研究院,由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21世纪丝绸之路研究院、澳门研究院、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海外华文文学与汉语传媒研究中心等校内外20多家单位共同建设,“实”是指研究方向比较实,聚焦“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发展。

  研究院定位主要为“三大服务”,一是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推进服务,重点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和经济风险,“一带一路”对世界格局与地缘政治的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重点、机制和政策等研究议题;二是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繁荣发展服务,精准把握发展机遇,重点关注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新动能培育、创新驱动发展、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绿色发展与环境治理、舆情传播与社会治理、公共决策与风险沟通等研究议题;三是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服务,紧紧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需要,凝集研究院智库联盟的强大合力,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研究院有三大优势,即综合优势、统筹优势和协同优势。首先,研究院具有综合优势,综合了我校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学等不同学科的优势共同开展研究。其次,研究院具有统筹优势,各个学院各自独立,又相互支持,可以用三个统一来概括,一是统一规划,研究院自建立之初即有明确的战略规划;二是统一声音,我们有共同的公众号、官方微薄、期刊杂志等宣介平台;三是统一形象,共同经营暨南大学“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的品牌,并以此进行展示。最后,研究院具有协同优势,各单位分工负责、协同创新,与研究院联合开展各类会议、活动、培训班等,承接地方政府多个项目,以增强研究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影响力。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研究院在构建湾区一流智库中心方面的举措和做法。


胡军教授:首先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一谈举措。一方面,学校高度重视研究院的发展,在资金、场地、政策方面都给予支持,设立了专项经费,也在协调安排相对独立的办公场地给研究院以解决场地问题,在人才聘任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如分批聘任专兼职研究员,对承担培训项目实行三年免税等。同时,我们也希望学校能够在研究院的建设上给予更多的支持。

另一方面,研究院在机制体制上采用联盟制。一是采用研究联盟,负责整合相关学科、研究基地的相关研究力量,形成统一的对外展示渠道和窗口,从而提升整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职称评估方式,更加注重研究院研究人员应用类成果的认定。三是在协同机制上,聘任相关单位负责人做院领导,推进“小机构,大网络”的运作模式,夯实理事会领导、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四是共同信息平台、数据库的建设与分享,在打通各单位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共享共联。

基于以上的一些举措和做法,研究院在过去一年,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效。一是做好“一大三小”品牌活动,探讨港澳规则制度对接问题。我们与南沙区政府共建的暨南大学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专门深入研究与港澳进行制度对接的办法。今年受疫情的影响,在3月份,举办了“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交流会——青年创新创业南沙汇”网络会,分享经验和体会,效果非常好,上线观看人数累计破百万人次,搭建了粤港澳大湾区规则对接平台青年创新创业微信交流群,进一步促进制度对接,打造常态化交流机制,助力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二是承担湾区各地十四五规划等相关课题。目前已经承接了肇庆、中山、惠州等大湾区各地级市的十四五规划制定项目;还承担了广东省知识产权局“新兴高科技产业导航项目”和广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项目。三是承接国家发改委高端培训班。国家发改委每年委托30个培训班给研究院,占国家发改委培训项目的三分之一,为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官员和企业家进行高质量的培训,带领他们到大湾区各地参观视察;同时也为来自广东、广西等地市(县区)的教育系统、发改系统等领导干部,提供专题培训。四是承担“一带一路”和大湾区相关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纵向课题研究具有针对性。我牵头获批了一个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重大项目《共生理论视角下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间产业转移模式与路径研究》,研究院副院长顾乃华研究员、特聘研究员覃成林教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与政策研究》和《区域经济多极网络空间组织研究》,陶锋特聘研究员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优化的体制机制与政策研究》。此外,还获批了一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五是发表了系列文章、咨询报告。研究院坚持以“决策急需、创新引领、影响突出”为引领,依托十多个研究团队,形成“智库报告”“决策参考”“信息参阅”等系列智库成品,持续提供给广东省、广州市供相关政府部门参考。

 


记者:下一步,在为湾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撑方面,研究院将在哪些方面布局发力?


胡军教授:第一,做好研究院十四五规划,及早布局,锁定目标,进一步整合资源,提高研究院内部的凝聚力。更加明确“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研究究竟要干什么,怎么干,采用哪些政策和措施,争取更多的校内外资源和经费,不断扩大研究院的品牌影响力。

  第二,背靠广州南沙,拓展珠海横琴,辐射深圳前海。在广州校本部研究院的基础上,建立深圳和珠海的分支机构。目前,我们在南沙有暨南大学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作基地,工作踏实,成果扎实,南沙区政府也对我校非常重视,一直以来双方沟通顺畅;接下来,研究院将整合珠海校区国贸院、国商院等现有资源,引进人才,专门研究横琴与澳门的关系,进一步扩大研究院在湾区的影响力;同时,研究院还将以深圳校区为依托,充分把握深圳“双区驱动”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整合师资,组建团队,拓展研究院在深圳的辐射力,重点研究深圳创新发展,不管国家未来如何发展,深圳和香港都值得我们重点研究。

  第三,与港澳大学科研机构建立进一步的合作和交流关系。研究院之前已经与港澳的部分高校、研发所初步接触,希望未来能建立合作研究的关系,并展开密切合作。第四,争取在“9+2”中的9个地级市设立分支研究机构。我们现在已经有珠海研究院、佛山研究院,未来会广撒网,率先创新合作模式,招聘整合优秀硕士毕业生到地级市工作调研,熟悉和掌握政府部门工作动态。第五,继续承担相关重大课题,不断创新智库成果形式和内容。第六,将“一带一路”高端培训项目做出品牌,提高质量。发挥研究院的公共外交职能,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记者:请您谈谈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和高等教育合作方面的思考和建议


胡军教授:首先,关于湾区规则衔接,我个人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很重要,也很必要。当然湾区内规则对接要紧密,需要一定的时间。规则衔接要从具体细则入手,由小及大,比如在医疗资源规范、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进行规则衔接。未来,我想湾区会在法律、贸易规划、营商环境、税收等方面细化规则,积少成多。

  另外,在加强与港澳高校合作方面,我校与港澳高校高等教育合作得很好,率先在全国探索了以共建联合实验室为载体的科技合作机制,与香港、澳门7所大学分别共建有7间联合实验室。目前受疫情和香港事件的影响,合作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未来,加强内地与港澳地区在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提升人、财、物等要素在大湾区流通的便利性,从高校方面突破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香港很多高校已在广东落地,比如香港科技大学落地广州、香港理工大学落地佛山、香港城市大学落地东莞、香港公开大学落地肇庆等。学校应转变过去的方式,更主动、更密切地与这些进入内地的港澳高校加强交流,充分利用地理优势,主动走出去寻找机会,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

  2019年1月24日,暨南大学与国家发改委培训中心(宣传中心)在北京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决定依托暨南大学共建“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4月12日,“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正式揭牌。

  研究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并设立学术专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研究中心、培训中心、调研中心、宣传中心。研究院协同校内外20多家研究机构建立智库联盟,共同努力将其打造成国家级智库品牌。院长由暨南大学前校长胡军教授担任,科研人员主要由暨南大学、国家部委智库和港澳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知名企业家组成。

  研究院以服务党和政府重大战略决策为宗旨,以储备性、前瞻性政策研究为主攻方向,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完善组织模式为重点,以评价改革为动力,切实提升我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能力,进一步推进暨南大学新型智库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培训(宣传)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康宁,党委副书记、副主任魏洪波,暨南大学校长宋献中、研究院院长胡军共同为“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