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建设大湾区环境试验室,引领助力服务健康湾区--访暨南大学校长助理、环境与气候研究院院长邵敏教授

发布时间:2020-12-31 16:53 发布单位:发展规划处新版网站


2018117日,在民进中央指导下,暨南大学与民进广东省委会共同举办首届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高端论坛,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出席论坛并为粤港澳大湾区环境科学实验室揭牌。20191219日,粤港澳环境质量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正式授牌,成为首批1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之一。

实验室由暨南大学牵头建设和管理,采用“1+N”协同创新建设模式,通过粤港澳三地科研机构及国际生态环境领域优秀团队的协同创新,暨南大学与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广业环保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广东雪迪龙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广州伊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实行由学术委员会和产业发展指导委员会共同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由邵敏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

粤港澳环境质量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将立足粤港澳地区重大环境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按照“理论创新-技术突破-决策支持-产业孵化-区域合作”五位一体的建设与发展思路,组织实施突破环境污染防治与绿色发展瓶颈问题的联合攻关,旨在为粤港澳绿色发展和广东省打赢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科学引领与技术支撑。共同推动粤港澳三地环境领域的科技创新、科学决策和环保产业发展。

粤港澳环境质量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将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规格和标准进行建设,通过粤港澳三地科研机构及国际生态环境领域优秀团队的协同创新,在构建产学研紧密合作机制的基础上,建成国际一流的多介质环境调控研发平台,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健康湾区”助力服务。



邵敏教授


期“人物专访”栏目邀请到暨南大学校长助理、环境与气候研究院院长、粤港澳环境质量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主任邵敏教授,他为我们详细介绍粤港澳环境质量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的建设情况,以及他对湾区发展、港澳合作的一些思考与建议。

专报:去年我校获批首批粤港澳联合实验室,请您谈谈实验室有关的建设情况。

邵敏教授:这个实验室是在2016年组建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成立之前即开始谋划建设,设想在广东省生态环境领域打造一个高水平的平台。在与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和科技厅接触过程中,商讨出多种建设形势和方案,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提出打造国际创新中心之后,拟在国际创新中心框架下会建设若干领域的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加之我们与港澳在环境领域沟通协作深厚,在广东省空气污染治理效果上比较突出,因此逐步确立申报这个领域的联合实验室。



经过多方共同努力之下,粤港澳环境质量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申报成功,成为首批10家获批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之一。粤港澳大湾区环境治理实力较强,但是区域内缺乏整合,没有一个共同的平台聚合各方科研力量。因此成立这样一个联合实验室平台,可以很好的促进粤港澳三地环境领域的合作与融合发展。对于学校发展来说,同样便于校内环境领域相关学科的整合,这一点上与社科方面的“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的作用类似。

环境领域研究有两大支撑作用,一个既是服务政府决策,另外一个是扶持环保产业。在对政府决策服务上主要起到理论支撑的作用,例如在“蓝天保卫战”实施过程中,为一系列决策提供理论参考;在产业发展上,扶持新型的环保产业,在产学研方面打通。以此实现自然造血的功能,推动环境领域的科研合作更好的向前发展。

从实验室的架构来看,形成“4+4”的合作模式,即4家科研单位与4家企业单位联合组建。该实验室是由我校牵头,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广业环保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广州伊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参与组建。在基础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做到无缝对接,更好的实现科学研究成果在实际运用推广过程中的动能转化。

专报:实验室的建设定位上在机制体制方面有何畅想,特别是对“一国两制”的推动实施有何独特的作用。

邵敏教授:实验室在创立时就肩负了对机制体制进行探索的任务,在申报过程中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曾专门来校调研,在科技研究领域如何突破现有壁垒,提供了很多有益思考和想法,在创新团队、人才孵化、资金跨境流动等方面均有涉及。在实验室运行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实际的情况,也会提出在哪些方面可以进行改进可变之处。因此,以实验室的建设为契机,来探索机制体制创新,重点在团队的建设以及环境标准法规方面,探索三地相互融合之道。为此,实验室建设定位为“四个提供”:为粤港澳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引领;为打赢3大攻坚战提供技术解决方案;为粤港澳绿色产业提供孵化基地;为发挥“一国两制”优势提供机制体制创新平台。



在环境排放标准与防控重点上各地情况不同,要抓紧在环境指标和法律法规上出台适用地区发展的通用标准,这样便于在协同合作上有据可依。港澳环境领域在融入大湾区发展建设中,大可依托设立大联合实验室作为合作平台,利用好这一广阔载体,设立共同目标、制定共同计划、开展共同行动,做实相关环境管控与防治工作,真正为深化“一国两制”的具体实践作出有益的探索与贡献。以“绿色金融”发展为例,香港在环保领域的市场化程度较高,而大陆在这方面起步较晚鲜有实施,双方完全可以在该领域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合作,将香港的成功经验移植到大湾区中来,在这块试验田里创新形式,先行先试形成示范,推动“绿色金融”产业化发展。

专报:《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中专章列了有关国际科创中心的建设,请您谈谈对打造这样一个中心有哪些看法和建议。

邵敏教授:通过全国各地的情况来看,各地都有意发展科技中心、创新中心的打算,像北京和上海等地也都有实质性的动作,合肥的国家大科学装置和实验室建设也都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反观粤港澳大湾区来说,打造国际科创中心具有相当的基础,是非常有希望实现这一构想的。大湾区的机制体制创新包括科技创新的活跃程度高,对未来发展模式也有一定的探索。但是仍需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相关建设的开展。以大湾区联合实验建设规格来说,应该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对标,在更高层级和更高水平上开展科研建设,为实现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作强大的支撑。

在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的大力支持下,暨南大学也在为实验室的建设进行积极拓展,包括与黄埔区的合作也是在政府支持下加快自身发展建设的主动尝试。打造国际科创中心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完善和推动实验室的相关建设就是我们学校为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方面的具体举措之一,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会继续抓紧抓好。为此,实验室制定了三年(2019-2022)发展目标:建设7个综合先进科学平台,涵盖基础研究、技术与装备研发;组建一支中青年学者为骨干、用于创新的科研队伍;全面支撑广东省打赢水气土3大污染防治攻坚战;形成粤港澳绿色技术产业孵化机制;推动构建服务于粤港澳三地的环境智库建设。

专报:请您谈谈与港澳合作方面及国际合作上的一些情况。

邵敏教授:在港澳合作上,对港和对澳合作略有不同,澳门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相对于香港来说从规模上和实力上都有差距,我们在寻求合作之初在澳门方面深入的进行了挖掘,从适合科研合作和平台对接等方面进行筛选,最终确定了澳门科技大学作为共建方之一。而在香港合作方面,其研发实力较强,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层次相对更高。香港目前在部署下一阶段的环境质量改善,双方保持密切的沟通,及时的交换意见。与港府负责环境相关的部门如环保署等保持密切联系,以往举办的两届环境高端论坛,香港政府也会委派相关官员参会。今年113日,“第三届粤港澳生态环境高端论坛”在广州举行,会议围绕“碳排放”等相关领域展开探讨,邀请到了港澳方面的专家就气候变化的协同应对等议题交换意见。可以说在与港澳合作方面展现了良好的势头,未来将一步逐步深化,推进对港澳合作走向新台阶。



在国际合作方面,已与13个国家57家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实验室引进了很多国际化人才,35岁以下年轻教师占比达62.1%,绝大多数教师具有海外留学或海外工作经历,形成了一支锐意创新、敢闯敢干、严谨治学、团结合作、朝气蓬勃的学术队伍。在人才评价体制上做大胆探索,推进人才评价有关改革措施,积极探索评价过程破“五唯”的方法路径。年轻科研人员主要会朝着这两个个方向发展,第一是更强调研究的质量,研究选题的项目具有前瞻性,注重原创性的开发,这个特色将十分明确;第二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把自己的研究工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真真正正做对企业的发展和对政府决策有实质支撑帮助作用的科研工作。大家的工作方向明显在朝着这两个方向转,从过去注重发表文章的数量、影响因子等,向研究的质量和研究的应用效果上转变。

专报:从产业转化和落地等方面,请您谈谈环境学科在应用上的情况。

邵敏教授:在成果应用和转化上大体分两个方向,一个是服务政府,一个是助力环保产业化发展。今年是“蓝天保卫战”收官之年,广东省空气质量改善情况明显,说明在服务政府决策方面起到了比较大的作用。我们实验室承担了广东省东莞、肇庆、茂名和湛江4个城市的空气环境质量检测任务,构建了“一对一”跟踪服务团队。科研人员下到一线与当地政府部门对接,实时报送空气质量检测数据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控策略,为当地的政府决策和环保行动计划提供强力支撑,让科技服务真正惠及到寻常市民生活当中。在所有的城市中,我们团队所服务的东莞和肇庆两市是环境质量改善最明显的。这种政府间的合作是我们一直所坚持的,包括对港澳政府的决策服务,也是长期提供科技支撑的。

另外一方面是积极开拓和企业的合作,包括研发仪器、开发专利等,如甲醛测量仪等产品已成功打入市场,利用质谱的方法申请了一批专利检测技术,创造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价值。非常可喜的是,看到我们的研究人员在做基础研究的同时能够兼顾科技成果的转化,将科学研究在具体应用上实现落地。从研发到应用,从专利到产品,一步一步的向前走,发挥科研机构和企业商业运作的各自优势,推动环保产业升级,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专报:在构建“健康湾区”方面,请您从环境的角度谈谈有何思考和建议。

邵敏教授:我们学校在助力“健康湾区”上有相关的布局,从环境学科的角度来讲,生态环境的所有技术都是健康技术,在人体身体健康的诸多影响因素之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涉及方方面面,从土壤到水体再到空气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因此环境质量的改善,最大的收益就是老百姓的健康。另外气候的应对也是很大的影响因素之一,灾害天气的精准预警预报不仅可以减少经济损失,像骤冷骤然的极端天气也对居民健康问题产生深刻影响。从公共健康的角度去设计环境质量改善目标,这是开展环境学科科学研究的应有之义。环境污染防治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一是减排污染物总量;二是降低污染物浓度;三是建立完善风险管理。从污染物的总量控制到污染物浓度减低,再到人暴露在环境中风险防控,大湾区目前处在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的过渡阶段。以香港为例,空气质量指数向健康指数转变,已经到了风险管控的阶段,大湾区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向这个方面来转变,从控制总量、降低浓度和向风险管控上发展演进。

专报:请您谈谈在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建设上有何建议和看法。

邵敏教授:中央统战部谭天星副部长近期来学校参加“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学校重要讲话精神两周年座谈会”,他就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提出了七点要求,其中一点就是要坚持服务于国家大局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主动服务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建设,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对此我们要认真领会学习贯彻,粤港澳大湾区有关建设对于学校发展是重大机遇,也是暨南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相比其他高校我校在服务大湾区发展建设上具有得天独厚的特色优势。未来应进一步坚持“侨校+名校”战略,深入实施专项行动计划,稳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争做推动大湾区建设的“桥头堡”。

粤港澳环境质量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将立足于粤港澳地区重大环境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按照“理论创新-技术突破-决策支持-产业孵化-区域合作”五位一体的建设与发展思路,通过粤港澳三地科研机构及国际生态环境领域优秀团队的协同创新,在构建产学研紧密合作机制的基础上,围绕建立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环境协同治理体系、建立立体式水--土协同防治攻坚体系、建立区域性环境健康与生态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开放型环保产业孵化中心、建设示范性绿色发展战略交流合作中心等五大目标组织实施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为粤港澳三地通力合作提供良好的平台和载体,也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优质的生态环境保障。

  

(校湾区办采写)